一、設備的功能與原理
微納氣泡水發生器由水泵、微納米氣泡水發生器、壓力表、曝氣頭和一些管件組成,是專門針對河道治理開發的一套河道溶解氧修復設備。該系統核心技術是主要利用納米分散技術將大量的空氣初步壓縮成大量的0.25mm直徑的無壓微泡,然后利用釋放系統將0.25mm直徑的無壓微泡在半真空的情況下通過氣相和液相的高度分散,產生直徑小于3μm的微米級氣泡和納米級氣泡,統稱為微納米氣泡釋放到水體以達到對水體迅速充氧的效果。微納氣泡不會增大,基本不上浮。具有存活時間長、可在水中維持長達72小時之久,比表面積大,高界面活性、帶能帶電等特殊的理化特性,與水的接觸面積極大,溶氧率極高。系統在設定的水深處通過釋放系統釋放大量微納氣泡散布到水中每一角落,氧利用可達50%-80%以上。本設備應用純物理方法產生氣泡水,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耗電量與國內最好的曝氣裝置電耗相比可以降至1/5,相對傳統設備效率高得多,節能效果明顯。
微納氣泡水發生器向缺氧水域中微納米氣泡時,隨著氣泡內溶解氧的消耗,不斷向水中補充活性氧,迅速增加水中含氧量,同時迅速分解水中的各種有機顆粒,使之變為更小的微粒,有利于進一步的生化分解,并可大量減少污泥的沉淀。同時微納氣泡又可以大幅度提高氧氣的供應量,增強水中好氧微生物、浮游生物及水生動物的生物活性,加速其對水體基底泥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過程,實現水質凈化目的。
二、技術特點
微納氣泡水發生器所采用技術特點如下:
(1)產生大量具有強氧化性的自由基•OH,對有機污染物進行高強氧化,形成最終產物CO2、H2O;
(2)將污染物從大分子結構破環(開環)降解成小分子結構,更容易被土著微生物攝食利用,提高生化降解效率;
(3)除磷脫氮效率高,氨氮去除率達85%,總磷降低65%;
(4)改善溶解氧、透明度,促進生態系統自主修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5)減小水分子簇締合物,活化水體;
(6)活化“土著微生物”,提高生化降解效率;
(7)快速殺滅藍藻,通過降低氮磷等營養鹽含量,抑制藍藻;
(8)降解浮泥層,促進底泥表層礦化,抑制底泥污染物向水體釋放。
三、凈化機理
通過該設備對水體生態自凈功能缺失條件進行補償和強化,恢復和激活水體中“土著”微生物的新陳代榭功能,使水體生態自凈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加速水體中微生物降解、轉化、轉移水體中污染物的能力。
1、COD去除凈化機理
a、在好氧、兼氧環境中(水體好氧區、兼氧區),利用兼氧、好氧微生物的新陳代榭作用,將有機物最終分解成CO2、H2O等,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好氧、兼氧環境中微生物的代榭途徑包括EMP途徑、氧化、TCA循環等。糖類、脂類、蛋白質等三大有機物以及其它有機化合物的好氧分解與轉化
b、在厭氧環境中(底泥內部及水體厭氧區),利用厭氧微生物的新陳代榭作用,將底泥和水體中的有機物最終被分解成CH4和CO2等氣體,達到凈化水質和消除底泥的目的。
2、NH3-N去除凈化機理
水體中的含氮有機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被異養型微生物氧化分解,轉化為氨氮,然后由自養型硝化細菌將其轉化為NO3-,最后再由反硝化細菌將NO3-還原為N2。
3、TP 去除凈化機理
a、在兼氧或厭氧環境中,自然水環境中的磷酸根或有機磷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轉化成磷化氫,氣態的磷化氫從水中揮發到空氣中,實現了“氣化除磷”的效果。
b、植物吸收完成磷的轉化或轉移。
4、底泥去除消減機理
該技術全部采用生物能提升和凈化河道水質,在實現河道水質提升、凈化的同時,亦可實現河道底泥的大幅度減量,成功解決了河道底泥處置難題。
F/M( 有機負荷率)比是影響河道底泥增值的重要因素,低F/M比將使得河道生態自凈系統中微生物處于高度內源呼吸相,進入河道中的有機基質及底泥中的腐殖質在兼性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一部分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最終被內源呼吸而代謝為CO2、H2O等無機物;另一部分被合成為新細胞(新陳代榭)。在低F/M條件下,超量新細胞又作為營養基質在兼性厭氧菌作用下一部分又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繼而又被氧化分解為CO2、H2O等無機物;另一部分又被合成為新細胞。
依此類推,在低F/M條件下,超量細胞作為營養基質在兼性厭氧菌的作用下不斷被分解代謝,直至超量細胞最后全部被代謝為CO2、H2O等無機物(活性污泥微增長)。